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持续推进“四新”工程 金融监管新举措多地“开花”

  • 创业
  • 2025-02-12 18:17:03
  • 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持续推进“四新”工程 金融监管新举措多地“开花”

  去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决定深入实施“四新”(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工程,为更好履行新时代金融监管新职责新使命奠定坚实基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各地方金融监管局持续推进“四新”工程落地,取得许多积极进展。

  如,厦门金融监管局成立养老金融工作专班,以“四新”工程建设为引领,实施一系列推进养老金融发展的举措;北京金融监管局以“四新”工程为引领,积极推动AIC股权投资试点在京快速落地;广东金融监管局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率先推出车险大灾救助互认机制等。

  厦门金融监管局: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2024年内,在“五篇大文章”命题提出后,厦门金融监管局成立养老金融工作专班,以“四新”工程建设为引领,实施一系列推进养老金融发展的举措。

  具体包括,率先出台《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分解27项工作任务、确定10个养老金融重点项目、制定养老金融监测指标体系、发布银行保险营业网点设施和服务适老化标准、编印《老年群体金融知识普及读本》。推进过程中,注重强化统筹协调,充分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共促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据了解,为争取地方政府资源,强化养老金融资金保障,厦门推动民政局修订《厦门市养老服务机构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投保综合责任保险给予保险费80%的财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的银行贷款按基准利率给予最长5年的贴息。协调争取市财政连续三年对特点人群投保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惠厦保”给予全额资金支持。

  据统计,2024年,厦门市财政出资710万,使5.5万人获得最高450万元的“免申即享”保险保障;全市老年人幸福安康保险整体财政预算安排从24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厦门户籍老年人保费补贴达到每人105元。

  此外,厦门金融监管局搭建行业协作平台,加大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包括指导厦门市银行业协会、厦门市保险行业协会与厦门市养老服务促进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搭建银行保险行业与养老行业工作联络、业务交流、信息共享、协商合作平台。

  厦门金融监管局表示,在多方协同努力下,厦门地区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完善,养老保障更加全面到位。截至2024年末,辖区在售养老金融产品超150种,60岁后领取的年金类商业养老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3.24亿元,厦门辖区商业银行累计为养老产业链提供62.8亿元信贷支持,在厦门辖区银行机构开户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达110万户,个人养老金缴存金额达7.34亿元。

  北京金融监管局:AIC股权投资试点快速落地

  AIC股权投资试点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据了解,北京金融监管局以“四新”工程为引领,积极推动AIC股权投资试点在京快速落地,着力打造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城市以来,北京地区已设立5只私募股权基金,认缴规模及落地项目均居全国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扩大试点后,北京地区率先实现首单项目落地,支持工银投资与北京国管中心、金融街资本、股权交易中心等市、区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北京首只股权投资基金——北京工融顺禧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20亿元。

  据悉,北京金融监管局重点做好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央地协同,会同北京市委金融办组织AIC股权投资试点主题沙龙,推动AIC与9个区政府部门现场开展交流,建立联系机制,促进AIC与区内企业快速做好融资需求对接与项目储备,积极推动市、区国资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基金设立。

  其次,聚焦重点,推动商投联动提供全生命周期接力式金融服务。建立“商业银行+AIC”合作模式,引领辖内大型商业银行全流程参与试点,发挥客户群体广、业务能力强优势,筛选并向AIC推荐优质科创企业,为AIC股权投资团队在项目营销、尽职调查以及投后管理方面提供支持,协助AIC与地方政府对接完成基金设立,在项目落地后提供信贷、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最后,联动多方,聚焦首都定位高效撬动社会资本。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围绕北京产业特色,充分利用北京资本市场资金富集、国有资本集中等特点,推动大型银行和AIC集中力量与中关村、经开区管委会等合作,发挥AIC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扶持区域内科创企业

  广东金融监管局:推动全国首个车险大灾互认机制落地

  广东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车险理赔服务面临较大挑战。据了解,广东金融监管局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该局针对车险产品标准化高的特点,率先推出车险大灾救助互认机制,有效提升行业大灾应对能力。一年来,该机制在应对强降雨以及“格美”“摩羯”台风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立足“保防救赔”,防灾减灾应灾能力有效提升。据悉,广东车险大灾救助互认机制,明确启动、防御、查勘、施救、定损“五个统一”原则及互认标准。先演练再实施,在广州、珠海等11个历史受灾概率较高、损失较大的地市率先开展大灾救助互认,积累协同作战经验;制定“5大环节+3大保障+20项规范动作”,形成完整工作闭环,提升行业整体应对效率。此外该局围绕“保防救赔”要求,创新“分片包干”模式,统筹服务资源,组建省市两级应急队伍共1819人,将全省易涝点划分成1084个责任片区,实施网格化管理,避免救助相互拥堵,提升救助效率效果。

  其次是聚焦风险减量,灾害风险防范关口有效前移。一是防御举措“新”。建立“常态化防御+灾前48小时防御”双重行动机制,多渠道向公众发布台风预警、避险知识及车辆停放建议,“摩羯”台风期间累计推送超400万条预警信息,易涝点出险案件量下降12%。二是施救协同“快”。建立全省统一施救指挥小组,集中调配施救资源。如“格美”台风期间,对潮州市5个受灾集中小区的车库开展施救互认,施救效率提升2.5倍以上,施救时间大幅缩短至20分钟以内。三是降本增效“实”。“格美”“摩羯”台风期间,该救助机制共劝离高风险水淹点车辆1091台,劝离停放车辆4886台,降损约3000万元。

  三是优化理赔服务,消费者获得感认可度有效增强。据悉,广东金融监管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升级“一站式”理赔服务。在集中受灾区设立临时理赔服务站166个,提供报案、查勘、定损、理赔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格美”台风期间,服务站累计接待受灾车主3248人次,处理报案2719件。二是制定“标准化”定损规范。制定统一定损标准,加快灾后定损速度。前置选定互认品牌,提前与维修网点沟通维修标准,确保定损结果客观公正。如“格美”台风期间,潮州应急组与当地比亚迪等主流厂商沟通大灾维修标准,定损互认车辆维修时效提升2倍以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