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利用网络敲诈勒索未成年人,最高法: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 汽车
  • 2025-02-11 14:15:03
  • 7

  利用网络敲诈勒索未成年人,最高法表示应当从重处罚。

利用网络敲诈勒索未成年人,最高法: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犯罪典型案例,标明网络行为红线,指明依法维权路径。其中,一起涉及利用网络敲诈勒索未成年人案件入选。

  案情显示,2020年7月至8月期间,被告人赵某杰用QQ添加14至18周岁未成年女性40余人为好友。在聊天过程中,赵某杰故意找茬称对方把自己气病,以到被害人学校和家中持刀捅人相威胁,要求被害人“拿钱治病”,先后向4名被害人(13至16周岁)索要共计人民币18964元。案发后,赵某杰向被害人退赔违法所得并取得了谅解。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赵某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索要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赵某杰对多名未成年人实施敲诈勒索,依法应当从重处罚;其到案后如实供述罪行,自愿认罪认罚,积极退赔并取得被害人谅解,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据此,对赵某杰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网络世界对未成年人有限开放,法治社会对未成年人无限关怀。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全面保护的司法理念,依法严厉惩处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最高法在阐述案例典型意义时说,在认定敲诈勒索入罪门槛及确定量刑幅度时,《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四条规定,对以未成年人为犯罪对象的,降低适用标准,以“数额较大”标准的50%定罪,以“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的80%提档升刑。

  最高法表示,本案中,被告人赵某杰在网络上选择多名未成年女性为作案对象,以将暴力诉诸现实相威胁勒索财物,其行为极易对被害人形成心理强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人民法院依法对利用网络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被告人定罪处罚,为呵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