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主业“利如纸薄”,3年没了6500亿市值,金龙鱼的困局,“新故事”也解不了

  • 国际
  • 2025-02-07 10:58:03
  • 7

  来源:无冕财经

主业“利如纸薄”,3年没了6500亿市值,金龙鱼的困局,“新故事”也解不了

  金龙鱼在粮油赛道做到了极致, 但其主业的盈利能力却非常脆弱。过去3年,它的规模越做越大,赚到的钱却越来越少,市值也蒸发了6500亿。这样的困局是怎样造成的?多元化的新故事,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吗?

  2020年10月,金龙鱼(300999.SZ) 创下了创业板最大IPO纪录。彼时,它是A股的明星企业,短短3个月,其股价便飙升450%,市值逼近8000亿元,被称为“油茅”。

  超强的刚需属性,几乎无穷的生命周期,再加上对产业链的深度布局……这些因素让投资者对当时的金龙鱼充满了期待。

  然而,事与愿违。

  巅峰过后,不是另一个巅峰,而是长达3年的下坡路。

  过去3年,金龙鱼营收规模越做越大,赚到的钱却越来越少。2024年上半年,金龙鱼实现了过千亿的营收,而主业相关的扣非净利润却仅有1亿出头。

  对投资者而言,这样的故事显然不够“性感”,他们选择了“用脚投票”,这让金龙鱼的市值蒸发了6500多亿。

  最新数据显示,金龙鱼背后还有13.65万个股东,他们正在等待一个“新故事”。

  粮油生意薄利,市值3年没了6500亿

  一提到金龙鱼,大部分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食用油,实际上金龙鱼的业务范围很广,几乎覆盖了整个农产品产业链。

  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产品先是经过初加工,生产出豆粕、麦麸、米糠等饲料原料;然后毛油、糙米等农副产品又被进一步精加工成食用油、大米、面粉等,在精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白土、皂角、脂肪酸等副产品,又被用来生产日化用品等。

  围绕农产品产业链,金龙鱼的业务布局主要有三大块:以食用油为代表的厨房食品业务,饲料原料业务以及油脂科技业务。

  有评论说,金龙鱼对产业链的布局深度要超过大部分消费公司,而且它所做的生意具有很强的刚需属性,几乎具有无穷的生命周期。

  这样的生意,在资本市场应该颇受欢迎。

  2020年10月,金龙鱼在创业板上市的时候,投资者确实对其充满了期待。它当时不仅创下了创业板最大IPO纪录,在此后的3个月内,股价更是飙升450%,市值一度超过7800亿元。

主业“利如纸薄”,3年没了6500亿市值,金龙鱼的困局,“新故事”也解不了

  ▲金龙鱼的股价走势,图片来自同花顺软件

  然而,金龙鱼却没能满足投资者的期待。

  上市以来,金龙鱼的营收确实有明显增长。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金龙鱼的营收分别为1949.22亿元、2262.25亿元、2574.85亿元、2515.25亿元,年复合增速为8.87%,其中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了2.32%。

  别看金龙鱼有着两千多亿营收规模,实际上其主业的盈利能力却非常低,可谓“利如纸薄”,也就是赚点“辛苦钱”。

  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12.33%、8.18%、5.68%、4.83%。同期净利率则更低,分别为3.37%、1.98%、1.21%、1.11%,今年上半年该数据进一步降至0.94%。

  上市之后,金龙鱼的归母净利润连续3年下滑,从2020年的60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28.48亿元。2023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有13.21亿元。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10.97亿元,勉强实现13.57%的正增长,但营收却同比下滑了7.78%。然而,跟主营业务相关的扣非净利润仅1.6亿元,超过9成的利润来自套期保值和存款利息。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金龙鱼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上半年累计投资收益为10.7亿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合计实现盈利54亿元。截至6月,该公司商品、外汇和利率衍生品期末金额为815.62亿元。一项预防风险的业务,反而为金龙鱼贡献了大部分利润。

  规模巨大,但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不足。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样的故事显然不够“性感”。

  于是,投资者们开始“用脚投票”。

  在达到市值巅峰后,金龙鱼的股价便一路下跌。3年多时间,6500亿市值“灰飞烟灭”,如今市值仅1300亿出头了。

  两头“受气”,盈利难题难以破解

  金龙鱼的净利润连年下滑,并不是它的经营出了问题,而是其“薄利多销”的业务模式有着“缺陷”。

  虽然金龙鱼披着行业老大的外衣,赚的却是“辛苦钱”,上下游两头“受气”。

  在下游,金龙鱼和其他粮油企业一样,缺乏定价权。因为食用油是高度刚需的产品,它和盐、糖等必需品一样,国家部门会对其进行管制,以控制物价水平。

  例如,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曾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提出告诫,加强自律,合理定价,严禁加价。2010年,国家发改委向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主要食用油企业打招呼,要求四个月内不涨价、不减产,若要上调价格,需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

  这意味着,即便是大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到了榨油企业的利润,粮油企业也没办法随意涨价。

  与此同时,金龙鱼三大业务的原材料(大豆、水稻、小麦等)都属于周期产品。

主业“利如纸薄”,3年没了6500亿市值,金龙鱼的困局,“新故事”也解不了

  ▲大豆、小麦、油菜籽现货价格走势,图片来自格隆汇

  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金龙鱼原材料成本占比比较高的大豆(40%)、小麦(14.3%)、油菜籽(12.1%)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以大豆为例,2020年大豆开启了一波上涨行情,从3500元/吨大涨至2002年9月的6000元/吨,最高涨幅达71%。如今大豆价格回落至4500元/吨左右,相比2020年的价格也还是涨了近30%。

  原材料价格上涨后,金龙鱼在2021年进行过两次调价,2022年又进行了第三次调价。以5升装的金龙鱼植物调和油为例,2021年的价格为59.8元/桶,2022年上调至79.9元/桶。

  然而,涨价幅度并不足以覆盖原材料成本上涨。因此,金龙鱼的利润被挤压得很严重,净利率从2020年的3.37%下降到了2023年的1.11%。

  下游产品缺乏定价权,上游原材料成本波动较大,一旦遇上原材料涨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便会被大幅压缩。因此,金龙鱼只能通过扩大业务规模来拉动利润增长。

  然而,这条路也越来越走不通了。

  金龙鱼在国内食用油市场的份额早已见顶。金龙鱼上市招股书显示,按销售量统计,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金龙鱼的国内销售份额分别为39.5%、39.8%及38.4%。

  最新数据显示,金龙鱼、中粮、鲁花这三家企业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的规模占比分别为39.0%、15.3%、6.7%。

  从过去多年的数据来看,金龙鱼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继续上升,反而比2013年下滑了2.7%,其竞争对手鲁花集团同期上升了3.9%,中粮集团上升了0.9%。

  国内食用油市场的市占率格局已经高度稳定,而且市场规模还在“缩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食用油消费量约为3908万吨,同比上升4%。不过,相较2021年的4254万吨减少约8%。

  产品没有定价权,原材料成本波动大,市场格局又处于凝固状态,金龙鱼如今的盈利难题不可避免。

  四处出击,“新故事”不好讲

  想要打破盈利困境并摆脱股价下跌的局面,金龙鱼需要寻找一个食用油以外的“新故事”。

  为了找寻“新故事”,近年来,金龙鱼在业务多元化方面动作频频,它的逻辑也很简单——继续深挖产业链。

  金龙鱼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产品线逐渐拓展至调味品、酵母、日化用品、植物肉以及中央厨房等多领域。特别是在调味品领域,金龙鱼投入颇多,例如2015年,金龙鱼引入台湾老字号酱油品牌“丸庄”,2019年收购山西梁汾醋业,2021年入股广东广味源,还成立了专门的调味品事业部。

  金龙鱼采用了“多品类、多品牌”的打法,产品覆盖酱油、醋、芝麻油、花椒油、藤椒油、芝麻酱等,拥有欧丽薇兰、胡姬花、香满园、海皇、金味、丰苑、丸庄酱油等多个品牌,想借助不同品牌切入不同市场。

  调味品市场的空间的确够大,可竞争同样激烈,大部分市场被海天、千禾、厨邦等头部品牌占据,金龙鱼并没有尝到多少甜头。

  以酱油市场为例,8年多了,高端酱油品牌“丸庄”的知名度并不算高。金龙鱼也承认,丸庄还在培养与爬坡的过程,体量不会太大。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金龙鱼想从海天、千禾等品牌手中抢市场的难度很大。从营收占比来看,2024年上半年,金龙鱼其他产品营收仅8.383亿元,占比只有0.77%。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认为,金龙鱼多元化过程中,多是小规模布局的试探发展,没有打造出一款类似食用油的拳头产品,这导致金龙鱼多元化竞争优势不突出,未能打造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B端,金龙鱼还在讲述着另一个“新故事”——中央厨房业务。

  2018年,金龙鱼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丰厨(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中央厨房业务。金龙鱼打造了一个中央厨房生态园区,除了生产自己的产品,还引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

  在经营上,金龙鱼的央厨业务采取了“自用生产+对外出租”两种模式,设置了多种盈利方式。例如向园区企业租赁央厨园区、仓库收租金;给园区企业直供米面及调味品,提高厨房食品业务销量;为园区企业提供产品推广收取销售佣金;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等。

  这确实是一个有着更大想象空间的“新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是否真能让金龙鱼的盈利能力实现质的提升,还是未知数。

  而且,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在产能完全释放之前严重挤压公司利润。

  目前为止,金龙鱼的股价还在下跌,已经跌破发行价。对于13.65万股东而言,金龙鱼的这两个新故事,显然还不足够有说服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