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21解读|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怎么实现?

  • 创业
  • 2025-01-23 19:27:02
  • 1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1解读|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怎么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怎么实现?

  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人社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而在《实施方案》提到的五大主要工作中,“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成为了公募基金领域的重点关切。

  具体来看,《实施方案》指出,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牢固树立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1月23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又进一步在“提升实际投资比例”方面,公布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

  “公募基金的改革,将会有助于实现这样一个每年增长10%的目标。”在同日的答记者问环节中,吴清强调称。记者了解到,当前监管将我国公募基金整体改革方案归纳为三大方向部署,而四方面具体工作,将会推动权益类基金发展和规模占比提升的落地。

  明确公募A股持仓每年增长10%

  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整体上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去年底的近33万亿元。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权益类ETF突破3万亿元。

  但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前两年,我国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吴清在1月23日发布会的答记者问环节中指出,按照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证监会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

  记者发现,吴清此次提出的公募基金整体改革方案共分三大方向,一方面综合、深化了过往一年来公募市场中既有的诸多改革与指引,另一方面也与此次《实施方案》中围绕公募基金提出的相关工作部署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如何推动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的目标?

  对于这一行业关切,在“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这一改革方向下,四方面具体工作将为该目标的落地提供“施工方案”。

  ①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

  在2023年7月启动公募行业费率改革中,证监会便已提到试点浮动费率产品。同年8月26日,首批与基金规模挂钩、与基金业绩挂钩、与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20只三大类浮动费率产品获批,标志着公募基金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

  ②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从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进一步便利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市场。

  此前,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要求,当常规基金产品按照简易程序注册时(ETF应用于简易注册程序),注册审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个工作日。而在去年9月26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ETF指数基金快速审批通道。

  事实上,作为去年下半年最受重视的指数基金产品,2024年9月以来几批新成立的中证A500ETF,已经在审批环节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多数中证A500ETF从受理到获批均仅用时一个工作日,而在未来,这样的“高速通道”也或将成为股票ETF阶段化的常态。

  ③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

  这一条措施,呼应的则是去年9月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的分类评价制度修订。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修订后的分类评价制度突出“合规风控为先”制度本位,强化“更好发挥功能”监管导向,新增“重点专项工作”落实情况。

  而在功能发挥指标中,修订后的制度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规模加分权重,整体上鼓励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权益基金,并引导管理人重视中长期投资收益。同时,分类评价的体系仅考虑三年、五年等中长期业绩评价指标,未考虑一年以下的短周期指标。

  ④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中欧基金向记者指出,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化分工提升投研能力,以标准化流程实现高效协作,建立起恰当的投研能力评价制度,最终形成高效的协同运作机制,才能使基金公司形成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投资流程,真正为投资者实现财富的长期稳健增长。

  薪酬、费率、合规等改革持续推进

  除“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外,此次吴清提到的公募基金整体改革方案还包含另外两大方面。

  一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其中包括:

  ①加强党对基金行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治理,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勤勉尽责,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系统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

  ②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避免片面的追求规模,不重视投资者的回报。

  ③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

  作为公募基金改革的关键一着,新“国九条”之后,公募基金的费率改革始终步履不停。2023年7月,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三阶段”的工作方案出台,提出通过两年左右时间逐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投资成本。

  Wind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来,全市场发生费率调降的公募基金已超过300只。从产品端来看,参与调降改革的基金也已远远超出了主动权益基金领域,出现了多只股票型ETF、债基的身影。

  2024年11月19日,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致辞中指出,要突出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同时强调“稳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费率等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特别是指数化投资”。

  而同日晚间,多只市场中头部规模的宽基ETF调降管理费、托管费的公告应声落地,成为ETF市场最“真枪实弹”的一次降费。据悉,该次涉及调降的相关ETF规模合计超过1.3万亿元,涉及多核心宽基指数,经测算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0亿元。

  就在1月22日,公募基金降费的接力棒又首次传到了QDII手中。当日晚间,汇添富、招商等基金公司公告了旗下QDII基金降费,相关管理费率、年托管费率分别降至1.2%、0.2%。

  1月23日,监管再提费率改革部署,标志着监管持续降低投资者成本、优化行业生态、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决心。吴清在发布会中指出,在费率改革三阶段全部落地后,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的费用。

  二是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中包括:

  ①完善股东股权、人员管理、市场退出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

  ②强化对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坚决纠治“高换手率”“风格漂移”等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基金投资中的各类违法违规。

  ③加强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文化。

  吴清表示,目前,证监会还在进一步加强调研,听取包括行业机构、投资者等各个方面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建议,也会抓紧修改完善,尽快落地实施。

  机构热议《实施方案》影响

  整体来看,在此次《实施方案》发布前,金融部门已对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给予不少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在2024年4月,“国九条”便围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出了包括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等举措。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长期资金入市首次迎来了“纲领性文件”。

  而眼下,多家公募机构指出,此次《实施方案》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长钱长投”的资本市场生态进行了具体指导,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保、商业保险等资金加大权益市场投资力度,提升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对于提升资本市场表现意义重大。

  中欧基金提到,当前我国中长期资金总量仍显不足,结构待优化,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育。相关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国内政策对资本市场不断提升的支持力度,为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一系统工程奠立了制度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国内资本市场投资环境,增强市场信心,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大力发展权益基金是监管对于公募行业多次强调的目标。而公募基金需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握此次政策落地带来的市场机遇。

  “提高权益基金占比,一方面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向好走势。在牛市中,投资者基金投资回报更高,进而更愿意投入资金配置权益基金;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基金经理能否将持有人利益置于首位,凭借专业的投资、选股与布局,在有效控制回撤的同时,实现良好投资回报,满足投资者需求。”杨德龙称。

  还有一些公募基金提到了《实施方案》推出本身对市场的影响。如天弘基金资深策略分析师黄子函表示,管理层在春节前集中安排增量资金,有利于扭转短期资金供需层面的担忧。

  “在当前‘资产荒’、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配置股票的资金需求天然是比较强的。中长期来看,资金入市的节奏取决于A股赚钱效应是否持续积累、上市公司的分红能力是否持续增强、保险公司的会计准则处理是否优化。这一次不仅应该关注具体的数字,更应该保险考核期限的改革、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批复等,机制的优化是保障长期资金入市的根本。”黄子函称。

  值得一提的是,除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外,此次《实施方案》涉及的部分其他指引,也因与基金业密切相关而得到了机构关注。

  例如《实施方案》还提到,要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而保险资金是公募基金的重要投资者之一。

  对此,方正富邦基金权益研究部行政负责人、基金经理乔培涛指出:“保险资金是目前权益市场确定性较高的增量资金。基于规模增长和入市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以带来数千亿资金。保费收入增长推动资金运用余额的提升,能够长期稳定为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低利率环境下增配权益也有利于缓解‘资产荒’压力。”

  华泰柏瑞基金研究部还关注到,本次《实施方案》提及“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公司表示,面向未来,证券、基金公司的互换便利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提升,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该工具能够在股票市场出现极端情况下发挥流动性兜底作用,一定程度上缓释极端风险;另一方面借由该工具央行也能够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渠道更加常规化与直接畅通。推动保险公司和证券、基金公司互换便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有话要说...